大数据中的野味:谁最偏爱蝙蝠们?(11)

\n

我们来回顾前面的一张图:根据百度指数搜索结果 , 2013年7月~2019年12月 , 在全国约300个直辖市和地级市当中 , 武汉对于关键词“野味的做法”的关注度竟高居第三 ,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 , 当地居民在疫情爆发之前 , 就已长期热衷于吃野味了 。

\n

然而 , 野味完全不同于人们日常食用的家禽、家畜等肉类产品 , 它们都是经过卫生防疫部门严格检疫后才投放至市场的;而“来路不明”的野味 , 却总是潜藏着种种危机 , 尤其是携带着诸多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毒 。

\n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动物疾病专家华育平介绍 , 灵长类、啮齿类、兔形目、有蹄类、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 , 包括狂犬病、结核、B病毒、鼠疫、炭疽、甲肝等;河南农业大学教授、B病毒专家田克恭也指出 , 我国的猕猴有10%~60%都携带B病毒 , 这样的猴把人挠上一下、甚至只是吐上一口 , 都有可能致人感染 , 而生吃猴脑感染的几率则更大 。

\n

“钟情”于吃野味的武汉 , 实际上正是长期处于感染病毒的“高危预警”状态 。

\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