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区羊肚菌简易大棚高产栽培技术( 五 )

2.7 外源营养袋摆放

播种 3~20 d 皆可摆放 , 5~10 d 间摆放为佳 , 侧边划扣菌袋总长度的 2/3 , 或打孔 (制作一个 3 cm×12 cm 的钉耙 , 钉子间距 1 cm , 即 4 cm×13 cm 矩阵的钉排)后扣在厢面上 。

2.8 菌丝生长期管理

播种完成后 , 若发现墒情欠佳 , 可采用微喷方式浇一次水 , 以土壤含水量不超过 35% 为宜 。 通过调节大棚的通风口 , 使棚内温度不超过 22℃ , 保持菌床表面潮湿 。 同时检查鼠害、虫害(外源营养袋被破坏)、长势等 。

2.9 出菇期管理

当羊肚菌发菌 70 d 左右后 , 菌床上的菌丝褪去 , 进入出菇期 。 羊肚菌出菇前 , 需要进行刺激才能形成原基 。 撤掉外源营养袋是诱导羊肚菌有性生殖的一个关键步骤 。 刺激原基形成时 , 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 。 利用微喷喷水 , 要使土壤含水量超过 25% 使棚内离地 10 cm 的温度不高于 22℃ 。 当 畦 床 表 面 出现 白 色 水 浸 状 球 形 物 , 即羊肚菌原基 , 3 d 后原基开始长出一些突起 , 基部连接着土壤培养基的部分开始增大 , 这是子囊果形成的初兆 。 当羊肚菌原基生长到 1 cm 左右时 , 菌盖和菌柄的形态特征开始分化显现 。 此时保证土壤表面潮湿 , 每天向畦床的土壤表面喷洒雾状水 , 但土壤含水量不要超过 30% ;每天使用微喷方式喷水 2~4 次 , 做到少量勤喷 , 以保持空间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在 85%~95% 。 大棚每天通风 30 min 至 2 h 左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