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敝的中国村小:屏幕不足以改变命运,教学还得靠老师言传身教( 三 )

作者 | 刘楠

豫北陈村 , 虽然是我出生的地方 , 但连同他没有棱角的村名 , 一直被我漠视着 。

但在我做记者的时候 , 乡村却几乎是我记者生涯的刻度尺 , “盲井村”“凉山童工村”“砍手党村” , 我一直在记录着乡村 。

也许是陈村 , 这个中原默默无闻的小村 , 干瘪而无新闻点 , 让我一直漠视着它 。

直到有一天 , 我妈妈无意中说起:“你知道吗?陈村你出生的西厢房都快要塌了 , 他们说拆掉吧 。 我说不中 , 得留住 , 给楠楠一个念想” 。

所以 , 在2018年底 , 我回国 , 才决定重回家乡 。

了解陈村的第二站 , 我选择了陈村的学校 。

校门上方的红漆名 , 已经斑驳难辨认 。 进门 , 迎面是一大片土地 , 荒草间有绿色植物拱出 , 据介绍是“乡土教学基地” 。 右侧 , 排着一溜儿废弃的教室 , 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 , 还刷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标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