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敝的中国村小:屏幕不足以改变命运,教学还得靠老师言传身教( 四 )

校园标语

穿过旧房子 , 还有十几间房子 。 操场上 , 高高的杆子上 , 飘着五星红旗 。 操场上 , 唯一的体育器材 , 是一个乒乓球台 。

冬日枯叶萧瑟 , 我端详着空荡的校舍 。 这里 , 曾开设初中和高中部 , 鼎盛时有几百人 。 我的姑姑、叔叔等人曾在这里上学 。

1977年恢复高考前 , 我父亲19岁 , 是这里最年轻的物理代课教师 。 那年高考 , 他是乡状元 。

看电视剧《大江大河》时 , 他感慨:“你想想 , 那时咱村的中学多厉害 , 恢复高考那年全县考上本科的都不多 , 咱村考上好几个 , 现在村里哪还有高中?”

村小学

如今人气消匿 , 这里的全部学生 , 一年级5个 , 二年级6个 。

“生存还是消灭?学生要是掉到个位数 , 这里是不是就被撤了” 。 在11个人的村教学点 , 李占永校长和刘老师夫妻 , 是全部的师资力量 。 学校怎样办下去 , 这个问题总在心头隐隐作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