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敝的中国村小:屏幕不足以改变命运,教学还得靠老师言传身教( 六 )

村里的孩子

教学点 , 似乎被很多村民遗忘 。 包括我姑在内的几个村民 , 一脸迷茫:“你去教学点了?咱村那个教学点还在?”

村民晓伟夫妻常年在外开车 , 两个儿子分别送去县里的私立小学和中学 。 “不想上教学点 , 去外面公立学校又没有附近户籍 , 上不了 。 娃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寄宿了 , 都是留守儿童 。 ”

村民小匪的女儿过两年也要上小学 , 我问他:“去不去村里的教学点?妻子和父母在家都可以照顾 。 ”他斩钉截铁说不 。 “感觉家里硬实的都把孩子送外面了 , 去村教学点感觉都是家条件不好的 , 人太少 , 孩子上着也没劲儿” 。

其实李校长一直攒着劲儿 , 努力聚拢村里的学龄儿童 。 教学点离家近 , 老师水平不差 , 本该是首选 。 他曾经在村里贴喜报公布教学点成绩 , 联合村委会去做家长动员工作 , 去附近村人多的幼儿园提前宣传等 。

李校长

李校长心理明镜似的 , 他甚至统计了2018年在村里办婚礼的有八家 。 想着六年后 , 最多8个孩子入学 , 还不知道几个能来 , 他又有点神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