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电子烟,为什么难成为下一个风口?丨深网( 八 )

电子烟在诞生之初目标也是控烟 , 中国药剂师韩力带领团队设计发明了第一个基于尼古丁的电子烟产品 , 他希望能创造出一种可以让人在摄取尼古丁的同时 , 又不用吸收因为香烟燃烧时产生的其他有害物质 。 2004年 , 如烟公司正式发售电子烟 , 韩力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 在国际上首次将这种产品量产并面向中国市场销售 。 但由于国内对此类烟草尚未有明确的管控政策 , 加上如烟电子烟价格较高 , 国内销量不佳 。 2005年 , 如烟电子烟产品开始向海外出口 , 并于2007年取得了第一个国际专利 。 2008年 , 如烟公司声称已经售出超过30万支电子香烟 , 并且以叁龙国际的名义在港交所上市 。

不过从此开始如烟迅速衰落 , 这是因为如烟是以“戒烟”为宣传点 , 在当时的一些宣传语中甚至表示抽了如烟以后就无法再抽其他的香烟了 。 这意味着此时的电子烟对于不戒烟的那部分烟民和受众缺乏足够普及度 , 而烟民则不喜欢如烟的味道 。

随后诞生的电子烟不再仅以戒烟为宣传点 , 国内外购买电子烟的相当一部分用户也并不是以戒烟为目标 , 他们对于一款电子烟好坏判断的标准 , 在于烟雾量是否大 , 造型是否足够炫酷潮流 。 电子烟甚至还催化出了电子烟文化(ape) , 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了电子烟消费的中坚力量和意见领袖 。 这让除了老烟民从传统烟草转吸电子烟以外 , 非烟民也成为了电子烟的消费群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