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遭遇乡村文明,一切都是那么奇妙又唏嘘( 五 )

03

家乡的小学、初中 , 越来越气派 , 教舍比小时候临时租用的民房先进许多 , 配合着中考实践科目的需要 , 理化实验室这样的配置亦渐趋完备 。 硬件成熟的同时是生源的流失 。 从初中到小学 , 甚至幼儿园 , 大部分家境还不错的学生都会被送至城里念书 。

家长租房、陪读 , 家境好一些的纷纷在城里买房 。 从农村到城市 , 从城市到移民国外 , 中国的很多地方、很多方面便是如此尴尬 , 还没有得以充分发展 , 便没有了“人气“ 。

中考过后 , 学生大致有三条路可走:外出打工 , 考得好的进入重点中学 , 考得一般的去私立中学或技校 。 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 , 但对于刚进入都市的学生来说 , 要融入进去多会经历一段阵痛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我基本就和小学、初中同学断了联系 。 一些同学没有念高中 , 有随父母亲戚外出打工的 , 也有独自去横店闯荡的 , 有一些念了高中但没有考上大学 , 也都各谋出路 。

就像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版有一句话 ,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