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遭遇乡村文明,一切都是那么奇妙又唏嘘( 六 )

即便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 但不同的经历 , 不同的自我经验 , 导致一种难以互相言说的隔阂 。 你可能笑他看不穿 , 他可能觉得你太疯癫 , 不如在两个平行世界互相祝福 。

没有了社会交际 , 于我而言 , 过年的百分之八十就是「宅」 。 在上海工作了五年 , 我甚至开始认为 , 什么时候 , 中国人能不把「过年」当「过年」才最好了 。

就像春节期间流传较广的那一段话 , 「上海人不过年是真的 , 因为我们没有什么事可以做 。 过年就是比谁年夜饭的酒店订得早 , 然后躺在家里看朋友圈欣赏全国各地的人是怎么过年的 。 我们不忙春运 , 又不能放鞭炮 , 也不爱看春晚 , 没有习俗 , 也没用土特产 , 家里亲戚少且关系没那么好 , 路上没有店也没有人 。 」

不过 , 这只是对发达城市的一种原始「嫉妒」 。 过年的一部分含义其实是「过关」 , 不需要过关的生活 , 当然令人羡慕 。 但我内心其实清晰知道 , 能拥有从乡村走向城镇、二线城市、一线城市 , 再从一线城市回到乡村的「闭环」经历 , 是一种挫折 , 一种成长 , 也是一种幸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