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美团做社交( 五 )

电影院里的冷片同好

酒店里的单身旅伴

兴趣班的识趣同学

……

这些靠LBS是没法解决的,不仅因为若水三千,你却不知该饮哪瓢,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向半径3公里内的适龄异性撒网求偶这事儿,太TM不性感了。

为什么大部分人被发现手机里装有陌陌、探探之类的软件会心有膈应?因为刻意地社交在集体潜意识中往往被认为是孤独和贫乏者的功利游戏;

为什么相同的搭讪内容面向同一个陌生人,在陌陌上总是石沉大海,在旅行团却多半能被友好回应?因为后者的社交是后置的寄生需求+一步到位的真实印象+身处同一时空的共性纽带。

光秃秃的社交,总是不够性感;赤裸裸的约炮,当然令人厌烦。很多新朋友,都源于机缘巧合的计划之外,而非为了社交而社交得来。

所以,在美团的社交逻辑中,钱和时间作为沉没成本已经消费,社交只是顺便为之的边际收益,体面且高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