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财报| 拼多多: 营销费瞄着毛利花, 此刻不砸钱更待何时( 六 )

此前,拼多多平台上聚集着大量靠薄利多销的中小商户,这些商户对运营成本相对更敏感,拼多多低费率的特点恰好给他们提供了生存土壤,他们选择的在线推广形式多体现为效果广告,与转化率挂钩。但从去年秋天开始的一系列动作(上线品牌馆、做工厂C2M)看,拼多多现在已经进入商户结构调整阶段,这可以说是它今年最重要的一个转型目标。

怎样调整?吸引品牌商入驻,并让那些产品好、信誉好的商家得到流量扶持与更低的推广成本,让商家自然选择,让优质品牌商为平台背书,逐渐改善用户对平台的心理认知。

拼多多管理层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透露,自去年8月品牌馆上线以来,累计销售了6亿件品牌商品,以数码小家电及快消品为主。公司眼下又启动了一个大概叫做“品牌渗透计划”,合作了包括雀巢、娃哈哈、vivo等100个品牌,实际上是为品牌商打开低线城市与农村市场的线上销路,与这些品牌商在其他电商渠道的策略形成差异。

当然,商家结构调整可能是以适当牺牲平台的短期货币化率为代价的,因为他们在入驻初期可能会享受到更低的佣金与广告价格,对平台营收及利润进一步承压,这也是电商平台招商的普遍策略。但长远看,这是拼多多丰富SKU的必然选择,可以给针对国货的新品牌计划(C2M)留出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间窗口,类似严选模式的慢节奏,拼多多等不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