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波音737深度分析”以后( 二 )

我以为这个表达是合理的,对于科学和工程的事故,应当遵循胡适先生说的原则:有九分把握就不说十分的话。更何况,第一起事故的完整调查报告还没有发布,第二起事故的黑匣子还没有送检,此时下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

既然波音确实有这么大的嫌疑,反对大家讨伐波音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意义,讨伐不是“大批判”,必须有一定之规,必须有正当程序。不说“有嫌疑”,即便真的“有问题”,我们也应当摆事实、讲逻辑、尊重起码的专业知识。不能顶着个“波音有问题”的大方向,就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一口咬定是某个系统的问题,一口咬定波音诚心拖延,一口咬定这是“美国制造衰落,印度制造背锅”。

根据目前能看到的权威可信的信息,上一次事故时,攻角传感器的质量可能有问题,不过当时大家怀疑的焦点并没有像今天这样集中在MCAS上。那次事故之后软件的修改也在计划之中,联邦政府的安全专家和波音公司迟迟没有就如何修改达成一致,加上中间联邦政府关门35天,整个事情的进度就落后了。

如果我们尊重事实和逻辑,综合已知可信信息,是不能得到“波音出事故就是因为开发了一个不靠谱MCAS”的答案,更没法得出“印度程序员应当背锅”的结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