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人,伤你却最深?( 七 )

也有一些消费者开始研究和大数据斗智斗勇的方法:使用浏览器的隐身模式,不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留下访问网站的痕迹,还养成了手动清理cookie记录的习惯。买票、点餐、订酒店前,尽量货比三家。甚至有消费者研究出了 “调戏”大数据的方法。

豆瓣用户“大魔王·桶狗”在豆瓣上公布了一条自己的经验:

我昨天在A平台上打算买一桶油,下单前临时刹车,去B平台上看了一眼,B平台比A平台的会员价还便宜,于是把B平台的油加入购物车,再删除了A平台的购物车。然后,我再打开A平台,它给我发了一张粮油优惠券。

在消费者看来,自己对某家平台出于信任形成了行为依赖,平台反过来利用这种依赖通过行为分析“杀熟”,不仅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和用户隐私的侵犯,更是在伤害用户的信任。“大数据懂我,可惜并不爱我。”

新媒体编辑:刘冰倩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手机腾讯网立场。版权归自媒体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