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亿欧元市值到销声匿迹,当年是谁“坑”了诺基亚?| 独家案例( 五 )

① 开发全新操作系统并重建生态;

② 投身Android或者iOS阵营;

③ 与微软合作Windows Phone(手机)。

对于第一条路,彼时的诺基亚正在与英特尔合作研发下一代移动互联智能手机的MeeGo系统。当时诺基亚手机都是以塞班系统为后台的,MeeGo 系统的开发还需要至少好几年时间。

对于第二条路,活在“自己为王”氛围中的诺基亚并不愿意“自降身价”转投新系统的怀抱。彼时的CEO康培凯认为iPhone起步晚、产业链没有扎实的底子,不足为虑;而塞班系统比早期Android系统成熟稳定,其撑起的生态也是Android系统无法企及的。

虽然高管们已经意识到从很多方面来看,塞班系统的架构已经过时了,但来自中层的反馈和盲目自信,让不懂产品的高管们对诺基亚的软件研发能力太过乐观。高管们曾笃信开发中的MeeGo系统可以在几代产品之后循序渐进地取代主打的塞班系统,诺基亚将继续在智能手机市场上保持领导者的地位。

种种尝试无果之后,诺基亚被迫选择了第三条路——2011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结成战略联盟,产品开始搭载Windows Phone系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投身微软并没有对诺基亚的陨落起到回天之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