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创作的新追求(舞台连线)( 二 )

《沂蒙山》的确有不拘一格的艺术气质。

主创团队中,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经验丰富,作曲栾凯、编剧李文绪则是首次尝试民族歌剧,或许正因有新人新视角,反而不会为套路所限。正式创作前,主创团队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调研,那是2017年年底,几个人在北京一口气看了十几部民族歌剧,每次看完就兴奋地站在剧院门口交流讨论,在冬夜凛冽的寒风中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在这一场场头脑风暴中,一种新的创作思路渐渐成形。

歌剧首先是听觉的艺术。大幕还没拉开,剧情还未开始,序曲就已经奏响,给予人们关于这部作品的最初印象。音乐在歌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一部歌剧的灵魂。

歌剧创作有多种模式,有的是先有剧本再进行音乐创作,有的是先有了音乐结构然后再进行剧本创作,虽然先后顺序不是绝对的,也有不少中间阶段属于同时创作、互相调整磨合,但基本上都存在“以谁为主”的问题。

《沂蒙山》选择了以音乐为核心的创作模式。首先根据音乐确定人物角色、声部、风格、核心咏叹调、音乐结构、体裁、演唱样式,再进行故事大纲和剧本的编写。在剧本大纲中,首先确立每个人物的核心唱段和重要唱段,再投入全部精力进行创作……核心唱段和重要唱段是一部歌剧的“四梁八柱”,梁柱立稳了,其他功能性唱段自然就站住了;音乐站住了,一部剧自然就立起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