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客人为何留下来(解码·乡村文化振兴)

人民日报 本报采访人员 张 帆 杨文明 管璇悦

清晨的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古街。

和慧军摄

核心阅读

在云南,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正在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在政府的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下,人们探索乡村振兴最适合的模式,而依托的最重要资源,恰恰是原生态的乡村文化。

不管外面天气怎么样,老段都能在自己的博物馆里看到“蓝天白云”——白族传统民居的院落中,蓝白相间的长布高高挂起,织就一片扎染的天空,和真正的蓝天相互呼应。“真美啊”,走进小院的游客总是忍不住抬头惊叹,每当这时,老段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本地有很多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当地百姓也在徘徊”

老段叫段树坤,其实今年还不到50岁,但做起扎染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手。开家扎染博物馆是老段几年前就开始盘算的事。他和妻子段银开都是土生土长的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人,从小对扎染耳濡目染。在这个白族聚居的村落,每家的姑娘、媳妇和阿妈都会扎花。扎染产品不仅意味着长衫、头巾、桌布等生活必需品,更是茶余饭后的生活方式和赓续千年的手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