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客人为何留下来(解码·乡村文化振兴)( 六 )

尝试挖掘、利用文化资源的还有大理的双廊镇。几年前,这个千年渔村突然爆红,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绝佳风光给了它“苍洱风光第一镇”的美誉,游人、客栈、餐馆等同时井喷。

当地的村民开心了,光是收房租就能赚不少钱,以前跑出去打工求生存的年轻人,不仅自己回来搞经营,还带回合作伙伴,旅游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工作机会。钱袋子鼓了,生活品质和品位也上去了,家里纷纷种起花草,挂上书画。

不过,由于“没做好准备就红了”,服务保障跟不上、摊贩杂乱、“海景房”野蛮生长等问题接踵而来,给洱海保护、接待承载等带来压力。2017年,大理启动洱海保护治理行动,镇上的几百家客栈餐馆都关停整治,双廊一下子“冷”了下来。双廊古镇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施国东觉得这是“成长的阵痛,理性的教育”,景区热了,应该理性思考怎么接续发展,怎么在自然风光外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怎么让热度常态化。

看着全新亮相的双廊旅游逐渐回暖,施国东挺感慨:“风貌、管理、服务、业态、文化都在提升。”他期待以后盘活周边景区,把其他乡镇的资源像珍珠一样串起来,“乡村振兴不能只振兴一个乡,要同时搭台,一起唱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