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客人为何留下来(解码·乡村文化振兴)( 二 )

前些年,老段夫妻二人盘下了一个扎染厂,靠着创新产品、找准销路,经营得红红火火。不过,作为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人,夫妻俩想让更多人认识扎染,知道周城村这个白族扎染艺术之乡。当时,大理的旅游市场已经兴起,政府也很重视乡村民族民俗资源,于是,心思活络的老段有了主意。

改造场馆、搜集史料、请文博专家把关设计、抓住机会做宣传……2015年,璞真扎染博物馆对外开放了。游走其中,白族扎染的渊源和传承、原料和工序,传统文化习俗等一目了然。穿过院子,则是一大片体验区,选好纹样,每个人都能亲手扎块方巾、染件衣裳,在蓝底白花间慢了时光。

把文化资源包装成产品,再找到合适的时机推向旅游市场,老段的这招既激活了古老非遗的生命力,也契合了游客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的需求升级。很快,博物馆成了景点,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有学生有游客,还有来取经的手艺人、经营者,随手拍发到朋友圈,又引来更多游客。去年,光博物馆就接待了十五六万人次的参观者,游客体验的费用更是占到了工厂整体收入的近1/3。

博物馆里坐着几位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白族老阿妈,忙时,她们指导游客穿针引线,闲时,只是坐着扎花就能引来不少注目。像这样的老阿妈村里还有很多,老段的染坊把岗位分散到农户家,按扎花的件数计算报酬,每年用工2000多人次,手艺娴熟的不耽误做饭、带娃就能挣到补贴家用的钱。“每个月能有一两千块呢。”一位老阿妈喜滋滋地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