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匠人传承蜀中名砚( 三 )

制作蒲砚

要历经三十多道工序

走进位于蒲江县鹤山街道的中国蒲砚创作基地,这里摆放着造型各异的蒲砚。据赖庆良介绍,这里除了他亲手制作的蒲砚外,还有不少是辗转各地收集得来的珍品。

2011年,走访蒲江各个村落的赖庆良在一农户家中发现了一方民国时期的砚台,“他们摆放在那,没使用也没保护,与其让它流落民间,不如收集回来做个见证历史的实物。”为此,赖庆良自掏腰包,向这户人家支付了三千元。如今,这方砚台就陈列在蒲砚创作基地。

一方好的砚台,从采料到完工,前后需要三十多道工序,常常需要多位匠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赖庆良认为每个环节极其关键。就拿采料举例,判断一块石头能不能制作成蒲砚不能光从表面辨别,得从硬度和密度多方进行论证,“石料密度太大,墨汁磨不下来,也会损害毛笔,但如果太细腻,又不吃墨,都会影响书写。”这也是蒲砚之所以珍贵的原因,“磨出来的墨汁书写,作品上百年都不会褪色。”

坚守传承蒲砚技艺的近十年来,赖庆良也曾遭遇过质疑,但他始终不改初心,“如果大家都不做,就没人来做了。”2018年10月,四川省文化厅发布了拟列入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便有蒲砚制作技艺。赖庆良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向传承蒲砚倾斜。”他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看到了曙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