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所有制帽子 中国经济将从竞争中性中获益

摘掉所有制帽子,中国经济将从竞争中性中获益

去年底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外商投资法》获得通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为包括民企、外企在内的所有企业提供更加公平和透明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竞争中性”这一概念。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上,相关政策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外企、国企和民企的代表们就《竞争中立与深化企业改革》进行了探讨。

专家指出,推动竞争中性的第一步是要把企业的属性和所有者的属性适当分开,把企业头上所有制的帽子摘下来。

摘掉所有制帽子 中国经济将从竞争中性中获益

摘掉企业头上所有制的帽子

竞争中性(competitive neutrality)这个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由澳大利亚最早提出。

2012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竞争委员会与工作组秘书处共同形成《竞争中性:维持国有与私人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把竞争中性归纳为8大要素,分别为国有企业组织合理化、成本确认、商业回报率、公共服务义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债务中性与补贴约束、政府采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