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所有制帽子 中国经济将从竞争中性中获益( 二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竞争中性的根本是要解决不同类型企业公平竞争的问题。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竞争者,和其他所有的竞争应该是中性的,不应该有特权。”他表示,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由于过去改革不到位或者历史原因,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或包袱,经营机制上没有其他类型的企业那么灵活,这些问题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现场,刘世锦提出,推动竞争中性的第一步是要把企业的属性和所有者的属性适当分开,也就是说,要把企业头上所有制的帽子摘下来,不再按照所有制的属性来对企业分类。

在刘世锦看来,把所有者和企业绑在一起是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市场经济发展深化以后的重要特征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

与此同时,随着混合所有制的发展,现实中要找到纯粹的国有或民营企业,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