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三角洲贫困为何难以破解(记者观察)( 六 )

另一大难题是破旧的基础设施。因为高失业率、高贫困率,政府每年财政收入极为有限,没钱改善基础设施,也就无法吸引外来投资。西蒙斯说,前两年有家公司想在此设厂,可以创造1000个就业机会,但得知当地污水处理能力很弱,便改投到了亚特兰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没有资金改善,经济发展就会受限。”

格林威尔如此,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的状况也相差无几。只有州议会大厦、政府办公楼、银行等少数几幢建筑,还能让人联想到这是座首府。距议会大厦几个街区之外,便是破败不堪的成片民居,道路坑坑洼洼,不时有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街边游逛。

50多年前,密西西比三角洲的贫困问题就曾引发全美关注。1967年,美国会参议院派出一个调查小组到该地区考察。在地板上爬的婴儿捡起沾满灰尘的食物塞进嘴里。这一场景让时任联邦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惊诧不已。他誓言要让这个全美最贫困地区的民众生活得更好。

50多年过去了,这里贫困依旧。据科里·维金斯介绍,密西西比州半数以上地区是长期贫困县,几代人生活赤贫现象司空见惯。“审视美国南方历史,这里最早的种植园经济建立在剥削非洲裔基础之上。直至今天,这里依然是低工资经济体系,学校没有足够资源,系统和制度上的因素都在限制着我们摆脱贫困。”言语间,维金斯的眼神一片茫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