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刺绣:一个侗族家庭的百年执着( 八 )

从萨天巴到姜良、姜妹,这些纹样和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神话或传说,蕴含着侗族人对于世界起源、人类起源、族群繁衍、自然灾难等的朴素理解,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象征着侗族人的世界观。

侗族刺绣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韦清花和大嫂杨甜,也都被评为自治区级的传承人。而她的女儿覃桂珍,也成为了县级传承人。这样,在一个侗族家庭内,竟构成了一个侗绣的代际传承人的谱系。

吃午饭的时候,韦清花的婆婆姚培钱老人出现了。她今年已经92岁了,因为年纪大的缘故,她身体有些佝偻,走路有点缓慢,但精神矍铄,并很热情用侗语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在韦清花家里一起吃午饭,其间她不断示意让我们多多夹菜。

其实,姚培钱老人更多地被叫做“覃奶时清”。在侗族人的习惯中,当一个妇女有了儿子之后,她的名字也会发生改变,相当于被唤作某个孩子的妈妈。这里的“奶”是母亲的意思,“覃奶时清”就表明了她是覃时清(大儿子)的妈妈。

记得在县城见到覃桂珍的时候,她就说,她的奶奶是全家人的宝贝。因为她的奶奶的剪纸手艺非同寻常,在过去,同乐乡很多妇女的在刺绣以前都要来找奶奶买剪纸做刺绣底稿。一个乡村里,会做刺绣的人是很多的,但是会做剪纸的往往也只有一两个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