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穷帽子”,保山变“宝山”( 六 )

在工厂的分拣车间,杨国芳和老伴坐在一堆续断旁,麻利地切根,用以分级。这对住在艾家洼的老夫妇告诉采访人员,农闲时,他俩一起来工厂打工,每天能挣160元,抽空还能接送娃娃上下学,日子有滋有味。

解决“心病”用心铺路

相比村容村貌,更大的变化在人的面貌。

前两年,保山的扶贫干部常面临一个相似的苦恼:房子建了,道路修了,少数贫困群众却因存在“等靠要”心理,思想难脱贫。大家都明白,只有啃下“精神脱贫”这块“硬骨头”,才能实现真正的“精准脱贫”。

怎么办?木老元乡根据“群众的问题交给群众自己解决”的思路,探索出一条“评星定级”的破解之道。

在哈寨村,每家每户门口都贴着一张“评星定级牌”,上面列着环卫星、敬老星、教育星等8个评星项目,涉及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村民小组长召集群众,一年评定一次,评星结果与村民申请各类民生项目的结果挂钩。村民们不再对乡村建设袖手旁观。

如今,哈寨村里,每条石板路上都分段写着不同的人名,以此标示这片区域的卫生负责人。经过一条石板路时,阿福友摇摇头道:“还不够干净。平时,路边偶尔还能见到一些动物的粪便,我们还要继续抓。”现在,乡村治理已被每个哈寨人视为自家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