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穷帽子”,保山变“宝山”( 四 )

“挪穷窝”,更要“拔穷根”。保山人深谙此理。在每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增收、创业、产业发展,都是当地人聊得最多的话题。

在辛街乡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五子登科”工作法中,“脱贫有路子”便是重要一条。

入户走访时,听说杨武的儿子杨恩有刚刚回乡创业,组了一支装修队,却苦于打不开局面,纳一平立即帮忙出招:“社区附近的大型机械交易中心正在招租,有不少优惠政策,你可以去租一个铺面,先从卖建材做起。另外,乡里会定期举行免费的创新创业培训,欢迎你来听;我们社区还有一个求职就业青年服务群,我把你拉进来……”一番话后,腼腆的杨恩有脸上多了笑容。

近两年,为了让贫困群众在易地搬迁之后真正脱贫,纳一平和同事们带领梦想家园的居民探索了多条致富路:发展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现代农业,增加收益;组建居民公共服务管理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土地托管等就业岗位;成立劳务输出协会和合作社,带动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帮助申请无息贷款,鼓励青年在本地创新创业……

目前,辛街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率高达98%,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户均就业1.6人,月均工资收入超2500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