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穷帽子”,保山变“宝山”( 三 )

一进寨子,一座占地10亩的布朗族文化广场跃入眼帘。青石铺成的广场四周,立着一座仿造布朗族传统建筑搭建的茅草顶一步楼,几根图腾柱高高耸立。

“这两年,有了新广场,每到我们布朗族传统的火把节、神刀节,村民们都会聚到这里,一起跳会、打歌,许多游客也慕名前来。”哈寨村委会主任阿福友介绍。

沿着广场两侧的石板路拾级而上,渐次呈现的村貌更令人眼前一亮。宽敞平坦的道路直通家家户户门口。墙外,展现布朗族人生活劳作以及历史文化的壁画精美生动;墙内,一栋栋小楼青瓦白墙,修葺一新。

2015年,云南省委办公厅定点挂钩、云南中烟集团对口帮扶木老元乡,投入数亿元,大力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生态环保等,摇摇欲坠的茅草房、满地垃圾的泥巴路就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同时,哈寨村的传统民族特色也被妥善保留与开发,逐渐形成一张吸引游客的亮丽名片。

当地扶贫干部说,像这样旧貌换新颜的村寨,在滇西边境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正越来越多。

“挪穷窝”更要“拔穷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