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米粿白(食话)( 二 )

清明节祭祖扫墓对于客家人是头等大事,远方的游子过年不回家能够得到谅解,可轮到自己的房族做东时,不返乡参加清明祭祖,则会被全族诟病。“清明扫墓都不回来”,对于客家人这是非常严厉的指责,有忘本之意在其中。客家清明祭扫祖先,同姓氏按各房长幼轮流做东、或同村按姓氏顺序轮流做东。每个姓氏都会挑选出专门的良田,这些田地的收入专用于每年扫墓祭祖。轮到做东的房族要准备好祭祖的各色供品,并按族中长者的交待负责扫墓的仪程,将家族中出嫁的姑姑、姐妹们邀请回来,合族欢聚,共享“醮墓酒”。头一年家中有孩子出生的家庭要到祠堂祭告祖宗,叫“报丁”,将写着“第X房第XX代裔孙某某新丁XX”的红纸条贴在祠堂左边的墙上,再录入家谱中,宣告孩子正式成为这个家族的成员。添丁的家庭会在清明时额外出一份“添丁钱”,扫墓那日买上米粿、糖、水果、糕点等敬祖,然后散发给族里的孩子们,称为“添丁之喜”。

扫墓,又分为众墓和私墓,先合族祭扫四五代以前的高祖墓地(众墓),然后再由各房自行安排祭扫两三辈以内的祖父辈墓地(私墓)。祭扫仪式简单而隆重,先除净墓地周边的杂草,把洒着鸡血的花纸压于墓碑额上,点上香、烛、纸钱,摆上鸡、鱼、肉、白米粿等供品后,燃放鞭炮。鞭炮声里,所有的哀思与祈福都腾空飞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