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山川性灵 显国画生机(逐梦70年)( 二 )

1954年前后,写生已在国画界掀起一股热潮。1955年6月12日,潘天寿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彩墨画写生团赴雁荡写生,在山中居近匝月。《灵岩涧一角》即为此次写生所得。

潘天寿一生数度至雁荡写生。其写生与他人不同,他不拿毛笔对景写生,最多用铅笔记一点具体的形状。所以他留下的写生稿不多,仅数十页。但他非常注重观察,对未曾见过的杂花野卉,总能用概括的笔墨勾勒其结构和细节。他还以诗写生,用诗言、诗意、诗境描绘和记录下所见之景、所感之情。写生归来便用盈囊的诗句生发画意、画境。

在雁荡写生时,潘天寿让随行的学生摒弃脑海中西洋画的观察方法,从头学起,用中国的方法观察自然。他认为中国画传统写生方式与近代输入的西方写实主义写生方式不同。中国画传统写生讲究“心源”,不是对自然对象机械地描摹,而是在写生观察、取舍和布置的过程中注重调动画家的主观情思。写生不仅要抓住对象之外形,还要分析把握对象生长之规律,更要摄取和表达对象之精神,形、理、神三位一体,方能发挥中国画脱略形似、写意喻志的特色。

因此,跟主要采用西方写生方法的画家不同,潘天寿秉承中国传统写生特色,创作出题材新、手法新、境界新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画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