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金棺 汉代生命与死亡的画卷(上)( 四 )
工人拉着木板车,车上载着画像棺,一前一后,来到长江码头,抬上一艘铁驳船,清脆的马达声响起,铁驳船驶向对岸的合江县城。两千年前,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清晨,一支出殡队伍护送着墓主的“金棺”从城市走向了郊野;两千年后,“金棺”重返城市,一群群穿着时髦的现代人驻足围观,一栋栋高楼取代了昔日成片的宅第。脚下,是一片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
令人不解的是,密溪沟数十座崖墓,只出土了两对石棺、瓦棺,其他墓室空空荡荡,并没有任何棺椁,同样的情况也在四川其他地方反复出现。有学者指出,汉代的棺椁,大概有石棺、瓦棺、木棺三种形制,又以造价低廉的木棺最为常见。木棺易朽,早已在岁月长河中消失殆尽,惟有坚固的石棺能够保存至今。
汉代之前,陶器与木头一直主宰着古人的墓葬文化,就连好大喜功的秦始皇,似乎都满足于他的陶制兵马俑;到了汉代,坚固、朴素的石头显然更符合汉人永恒、长生的理想,汉人的阙、碑、墓室无不与石头有关。在中原,画像石墓、画像砖墓是主流;而在巴蜀之地,崖墓却大量盛行,这种墓葬直接在坚硬如铁的岩壁上开凿墓室,如同满天星斗一般遍布四川的丘陵山地,成为汉人灵魂栖息之所。正如陶渊明在《挽歌》中吟唱的那样:“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推荐阅读
- 一个汉代古墓挖出奇怪液体,古人竟有这种癖好?
- 绿釉陶瓷器兴起于汉代繁盛于明清 传统观念使绿釉未能成为重要釉色
-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 剖析汉代大儒扬雄的精神世界
- 向海洋要空间:填海造陆原来从汉代就有了先例
- 男子在地摊上淘来一件“猪圈”, 家人嫌弃万分, 专家: 汉代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