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怀中:90岁依然探索创新(作家近况)( 三 )

《牵风记》融入了徐怀中对于战争文学的深入思考,写得极其艰难。徐怀中体弱多病,写作只能是时断时续,加之在文字上抠抠搜搜,10多万字的一部小长篇,竟在手上团弄了4个年头,然而作品却极有力度,写得痛快淋漓,充满青春活力,大概与徐怀中的写作和思想经历有关。

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大潮的到来,徐怀中和许多作家一样,在文学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根本性的“解冻”过程。与年轻一辈作家不同,徐怀中的这种内部变化,主要体现在尽可能摆脱有形无形的思想禁锢与自我局限,清除残留的概念化公式化影响,实现弃旧图新轻装上阵。“其实并没有‘新’到哪里去,只不过是回归到小说创作所固有的艺术规律上来。一条河断流了干涸了,只有溯源而上,回到三江源头,才能找到活命之水。”徐怀中说,晚年的创作,这种感觉十分真切,恰如干渴已极,回眸之间发现了一汪清沏的泉水。

而这个漫长的思想“解冻”过程,也正是小说《牵风记》一个必须的创作准备过程。徐怀中说,如果匆匆忙忙急于动笔,很可能又会跌入旧有的窠臼中去。当年他接受任命,主持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学工作。两年学期对学员们和徐怀中,同样是一个金色的收获季节。所不同的是,35名部队学员坐在下面,徐怀中陪同客座教授坐在讲台上,大家一同听课一同学习,一同接受了为期两年的超信息量强化灌输。这对徐怀中而言,犹如凤凰涅槃,文学观念上有所觉醒,有所明悟,也为以后完成长篇《牵风记》,准备了艺术修养上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