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怀中:90岁依然探索创新(作家近况)( 六 )

徐怀中对战地摄影大师卡帕怀有深深的敬意。卡帕的作品被誉为“战地摄影不朽之作”,他总是擅于捕捉战争中稍纵即逝的动感形象,将人在生死交替的一瞬间定格为永恒。徐怀中说,卡帕以他无声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人的生命雕塑,他的镜头纵深无限,他摄取到的是人类战争的“底色”。他说,“我读过这样一段箴言:‘一个被揉皱的纸团儿,浸泡在清水中,渐渐平展开来,直到恢复为一张洁白的纸。人的一生一世,也应作如是观。’现在对我而言,时间很有限了,但我还是会在文学写作这一股清澈的泉水中浸泡下去,直至重新平复为一张白纸。”

“在战争文学中,能写出一个人物形象就是不小的贡献,徐怀中写了一组人物,这是他对战争文学的巨大贡献。”朱向前提到,徐怀中在作品中描写了美对战争的超越,体现于汪可逾和一把古琴,这二者作为美的符号和象征,高贵同时又脆若琴弦。另外,在处理战争与性的禁区方面,徐怀中做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也是对传统的战争文学的挑战和突破。从新时期之初的《西线轶事》到新世紀之初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或许你见过日出》,一直到今天的《牵风记》,徐怀中始终有一种艺术雄心,总在不断地探索创新,在90岁的年纪决心和自己的以往告别,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奇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