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五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纪实)( 四 )

“天上下纱帽,头得伸出去接,睡在炕上戴不上。”又一次告别老人的时候,老人唱道。他说,一切都在于干,还在于会干。只有努力,踏实干,干涸了的红水河里才会再次有水。

老人所说的红水河,古名长泉水,过去古浪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时,沿红水河老河槽一直走,望到水就到家了。红水河干涸后,还有王天昌老人7500亩的绿。望见绿,家也就不远了。

在老虎口的梭梭林间散步

老虎口,因风大而得名。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缘,面积17万亩。

在中国位居第三大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老虎口所占面积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但对民勤县来说,则是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

在10多年的时光中,我见证了民勤人治沙的过程。尼龙网、生态垫、芨芨草、卵石、秸秆等,凡能挡风固沙的东西,都与老虎口有了交集。而麦草,作为铺设草方格的用量最大的防风固沙物,成群结队地列布于沙丘。在不同物事围拢的方格中,梭梭有了一个虽小但能扎根的家。

10万亩的梭梭,成为老虎口沙漠身上的色彩。这并非斑斓的花纹,而是生命的律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