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费事件背后,藏着影院的三张面孔( 六 )

其实在多年之前,影院最受诟病的是以“结构票价”出售影票,影院将爆米花、饮料等商品与电影票搭配销售,票面上所标注的价格,包括卖品和其他附加费用,在业内被称为“结构票价”。

这种票价,一是让观众凭空多掏腰包,二是加剧电影业的“看电影贵”,我们之前可能都有遇到过要求观众强制购买3D眼镜,必须要搭配爆米花、饮料等套餐等组合,这本身就是违反规定的行为,也让很多工薪阶层在潜意识中认为去影院看电影是奢侈行为。

影院在这上面大有文章可做,卖品价格可以被提高至上限,而电影票价格却被缩减至片方要求的最低票价,导致片方仅能按最低票价分成,电影院借此兜售私有卖品、大偷票房。

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和政策的完善,这种一般在柜台购买的组合票价渐渐成为历史,但对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影院们来说,总会有新的方法来为自身盈利,于是服务费就成为了他们钻空子的渠道。

“说什么为中国电影发展尽一份力那都是空话,眼前最要紧的是填饱自己的肚子。”陈晓这番感慨,应该代表了不少影院经理的心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