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嘉:暗知识——机器认知的颠覆( 四 )

这个学习机制是怎么发现的?我们要归功于巴甫洛夫。他发现,给狗喂食的时候摇铃,一旦形成了习惯,即使没有食物,一摇铃狗也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1949年,加拿大科学家赫布就如何解释这个现象提出了一个猜想:同时受激发的两个神经元会连接起来。比如,嗅觉细胞闻到了狗食的香味,同时听觉细胞听到了铃声,这两个细胞是同时受刺激的,一旦同时受刺激,它俩就连起来了,在连接的地方就形成了学习。下一回当你只听到铃声,这个细胞就被激活,就会刺激“口水”细胞。这一猜想后来被无数的科学实验证明是对的,被称为“赫布学习定律”。

王维嘉:暗知识——机器认知的颠覆

人类所有的学习都是这样的一个微观机制。再微观下去,每个神经有上千个突触,每个突触之间是有电流通过的,所谓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实际是离子变成了电流,然后建立了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其中的间隙只有20纳米。知道了学习的微观机制,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看人类的知识是怎么获得的。

我们今天理解的知识叫“明知识”,就是可以用文字、公式、程序、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直到70年前,波兰尼、哈耶克发现了一种知识叫“默知识”,或者叫“默会知识”。比如学自行车,全世界没有一个人骑自行车是看手册学会的,都是骑上去歪歪扭扭摔几跤学会的。你教孩子学自行车,其实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学的。这种知识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比如绘画、舞蹈和拉提琴等等都是这样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基本原理就是:大脑神经元建立了联系,但这样的联系非常复杂,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们所有的重大决定,最后都是由老板拍板。老板怎么拍板?索罗斯说,“我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靠胃做出来的,如果我的胃疼,说明这个决定不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