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民族化探索的自觉与超越(策展手记)( 二 )

1949年,靳尚谊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第一届专业人才。此后,他的艺术思想、创作理念均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20世纪50年代,靳尚谊进入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创作;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他潜心对艺术语言本体进行探索,接纳并研究欧洲古典主义绘画造型和语言风格;90年代,随着对油画民族化的广泛讨论,他在古典主义风格中融入中国水墨画的视觉样式和写意笔法,创立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风貌。可以说,通过梳理靳尚谊艺术创作的基本面貌,得以从中窥见中国油画民族化不断探索、超越的历程。

“油画民族化”并非突然出现在靳尚谊的创作中。1957年,靳尚谊的老师董希文先生就曾在《美术》杂志发表文章《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提出要想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油画,就要有“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要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形象、质感与生命的三个因素的结合”之表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油画艺术之路。在靳尚谊的肖像画创作实践中可以清晰感受到,随着时间推移,他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老师关于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之路的展望拥有着超越时代的感召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