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办公的商业本质:披着互联网外衣的房地产公司( 三 )

共享办公陷入盈利“黑洞”

为什么说共享办公很有可能是个伪命题 , 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无法看到他完整的自造血能力 。 和共享单车市场一样 , 看上去前景辉煌 , 实际上只是资本风口下的假象 。

无论是国外的WeWork还是国内的头部厂商如氪空间、纳什空间、优客工场 , 都陷入了一个怪圈:融资-扩张-亏损-再融资-再亏损的无限循环 。 国内的数据暂时无法得到 , 但是我们可以从WeWork的财报数据上有所收获 。 财报显示 , WeWork在2018年用于投资活动的净现金为25亿美元(超过160亿元人民币) , 而全年“增长和新市场开发”支出同比暴增335%至4.77亿美元 , 调整后的EBITDA利润率在2018年四季度同比下降43.5% , 达到了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

可能有人会说 , WeWork等共享办公企业还处于快速扩张期 , 现阶段首要目标是通过资本手段取得市场份额 , 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非盈利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我们很难看到共享办公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实现盈利 。

值得一提的是 , 以共享办公起家的运营商们最近都在纷纷撕掉身上的共享标签 。 财报发布后 , WeWork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 所谓“共享经济代表”本就是对WeWork的误读 , 自2010年至2012年的发展初期 , WeWork的确存在Co-working的产品形态 , 因当时的会员结构以创业公司为主 , 但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 , 真正需要迎合的是新生代年轻人的需求 。 “过去几年‘共享’这个词比较热 , 大家就容易标签化 , 但实际WeWork更强调的是社区 。 ”同时 , 纳什空间创始人也希望大家不要叫他们“共享办公” , 而要叫“联合办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