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十年:云计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1)

势头颇佳的 DBaaS 方面的进展,主要体现为从经典关系型数据库拓展到新兴的各类 NoSQL 数据库及大数据领域的云服务。MongoDB、Redis、Kafka、ElasticSearch——这些耳熟能详的开源数据库,我们几乎能在每一个云上找到其对应的托管服务,轻松地一键搭建所需集群。云上数据库的开箱即用是如此的便捷与诱人,不断获得市场,甚至引起了开源厂商的不满:MongoDB 近期将开源协议从 AGPL 调整为新推出的 SSPL,是一时关注度颇高的社区新闻,其矛头正是直指开源软件被直接包装为云服务牟利的状况(部分网友戏称此为“插管吸血”)。

在此,我们对各方抱有商业目的的行为不做倾向性评价,但从产品技术层面来讲,实力雄厚的云厂商并不乏应对之道:一是基于开源版本作分叉并开始自行维护和迭代,二是完全自行实现数据内核和引擎,仅在客户端协议方面与主流数据库进行兼容。目前,后者这类自研云数据库越来越成为一种新趋势:厂商可以放开手脚,充分利用云的特点进行重新设计,同时又兼容流行协议,这一方式迅速取得了市场和开发者认同,此类数据库的杰出代表是 AWS Aurora 和 Azure CosmosDB。其中 AWS Aurora 完全兼容最流行的 MySQL,同时实现了计算存储的高度分离和近乎无限的扩展,而 Azure CosmosDB 则是一款多模式数据库服务,提供 SQL、MongoDB、Cassandra、Gremlin 等多种开放协议或查询语言的兼容,同时实现了全球分布、按需扩容、一致性保障等特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