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十年:云计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七 )

与 IaaS 的高歌猛进相比,PaaS 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则显得多少有些落寞,尤其是从希望从顶层应用框架入手来推广云的方式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例如前面我们提到的 Google App Engine,经过几年发展后技术上其实颇为扎实,除 Python 外也添加了 Java/Go 等更多语言的支持,亦可与 Google 其他基础设施无缝集成,但就市场而言总是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国内率先实践此模式的厂商是新浪 SAE,上线之初颇受关注,亮点在于支持 PHP 语言及集成 MySQL,可惜多年运营亦未达到火爆状态;阿里云也曾推出相似的 ACE 服务对此类产品形态进行尝试,后也于 2016 年下线——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 App Engine 类服务本质上是相对受限的环境,平台的技术约束和绑定较强,出问题时也较难进行深入排查所致。

这揭示了云的用户固然喜欢技术实现上的便利和平台抽象,但也同样渴求技术灵活性、可移植性和自我掌控。在后来的 Web 类 PaaS 服务中,我们看到业界调整了策略:更多地定位为通用运行平台并着力于自动扩容和负载监控等专业增值服务,尽可能解除技术、语言和框架层面的限制,如 AWS 的 Elastic Beanstalk、Azure 的 App Service 等;另一种发展思路则彻底轻量化,主要面向中小客户推广较为经济的建站服务,以满足入门级托管需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