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资本研究院:医疗人工智能与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14)

此外 , 还有几个特殊要求:一 , 身材要尽量纤细 , 真实的医疗场景非常的拥挤 , 机器人要能够穿梭于拥挤的场景中;二 , 高机动性 , 医护平时走路的速度都非常快 , 机器人不能拖后腿 , 现在很多的机器人还要等一两分钟才能跟上 , 在核心的应用场景中失去存在的意义;三 , 传感器要足够的多;四、可以搭载各式各样的人工智能应用 。

最后通过医工结合的模式 , 将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与远程医疗活动相融合 , 把核心医院、专科医联体、援外医联体、托管型医联体、直管型医联体等形成一个协作网络 , 实现远程查房、远程会诊、远程疑难病理讨论、远程医疗等一系列的功能 。

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项目只是开始 , 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技术 , 打造多模态混合智能交互医护服务集成示范区 。 在人机协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逐步提升服务深度 , 最终实现无人化照护服务 , 解决医护人员短缺、医患沟通不足、照护不全面、人性化服务缺乏等一系列医改核心问题 , 用AI全面赋能医护服务 , 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