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12)

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在第一次访问委内瑞拉亚马孙时,蒂姆·阿什(Tim Asch)拍摄亚诺马米人,图片由Patsy Asch提供(来源:der.org)当然,民族志电影的影像深描远不止于运用人类学理论剖析与阐释社会事实,它还包含其他的观念与方法,如约翰·马歇尔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与朱/霍安西人历经五十年共同完成的“历时性”影像民族志,包括七百六十七小时原始影像素材与五十二部电影成片,构成联合国世界记忆档案的组成部分;又如法国影视人类学家让·鲁什(Jean Rouch)倡导的“分享人类学”(Sharing Anthropology):通过与拍摄对象分享交流影片成果,获得对该文化的进一步认知与理解之道。当代影视人类学者还运用虚拟现实、民族志虚构电影等手段,揭示人类文化的多元样貌。无论如何,对于人类学者而言,电影都提供了远较文字丰富的途径,得以同远方的异族建立起文化上的亲缘关系。

在旅行电影、探险电影与民族志电影之间划出清晰的界线甚至分出高低贵贱,无疑是一种学术中心主义的偏见。它们所面对的受众与发挥的社会功能不同,因而也拥有彼此相异又相互补充的文化特征。即使是从最短浅的观光影片中,也能发现作者对异文化的兴趣与表达,而在最艰涩枯燥的民族志电影当中,往往也蕴含着旅行途中的情感以及试图与公众分享的点滴乐趣。在越洋旅行朝发夕至的当代,人类学者早已不再是电影里独闯天涯的神秘探险家,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依然是终身不辍的旅行者,长于体验人类文明的多元色彩与复调旋律,聆听、记录和表达他们在远方的见闻,民族志电影也因此坚守在田野,延续着它用影像深描世界的文化使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