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八 )

相对于猎奇、短浅的观光片,探险电影通常篇幅更长,主题更为清晰,所记录的内容也更加深入、复杂。如巴赞在《电影与探险》中所说:

探险影片首先受到现代探险活动的影响,而现代探险活动大都具有科学考察或人类学研究的性质。纵然影片中猎奇的倾向并不因此而绝迹,但是,它至少要服从考察活动的客观纪实的目的。因此,猎奇的倾向几无余地……反之,心理因素和人的因素便成为突出的内容。或者是着力表现探险队员本人在面临需要完成的任务时的行动和态度,这就构成对探险者的一种人类学研究和对冒险活动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或者是不再把被研究的民族当成生活在异域的动物变种,而是力求对他们详加描绘,以便加深对他们的了解。

科学或文化考察的主题赋予了探险类影片以人类学的内涵与样貌,将其提升为一种带有文化描写性质的影像作品,但它仍然只是旅游电影与民族志电影之间的过渡类型。随着人类学调查范式逐渐从团队合作的短期考察转变为更具个体性的长期驻地观察,民族志电影不再是旅行的附庸,而承担起描述、解释他者文化的学术功能。

四二十世纪前半叶,人类学界逐步摸索出一整套具有学科规范意义的田野考察方法,如在调查地区的长期驻留和参与观察、学习和使用当地人的语言进行调查记录等,以保证田野工作的学术质量。人类学者虽然仍需要远赴异文化地区从事调研工作,但相比在旅途中短暂的经停与邂逅,他们更注重在旅程终点,也就是研究驻地的文化观察与学术归纳,最终完成富于学术建构力的民族志文本。与此相应的,则是人类学者运用电影手段从事田野调查工作时,也进一步强调文化祛魅与影像深描等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取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