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十 )

民族志电影:对旅行的“影像深描”

《卡拉哈里一家人》(AKalahari Family)中朱/霍安西人Oma Tsamkxao一家为寻找食物而迁徙(来源:der.org)正如米德之所见,“文化祛魅”是民族志电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力图用翔实的影像材料消除想象与偏见,让“异域他者”被旅游观光片奇观化甚至妖魔化的幻象消弭,还原他们真实的文化面目。在美国人类学者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历时半个世纪拍摄的民族志影片《卡拉哈里一家人》(AKalahari Family)中,一名生活在南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中的朱/霍安西人(Ju/’hoansi)面对镜头直接告诉观众:“一种电影撒谎,而另一种电影讲述真相。今天,如果一部电影展现我们还穿着兽皮,住在树丛里,那它就是撒谎,而讲述真相的电影则会展现我们拥有牛群、农田和我们自己的水源,制定我们自己的发展规划。”在约翰·马歇尔与朱/霍安西人之间的长期交往与调查过程当中,用电影见证了他们从传统的游猎采集部落发展为现代化农牧业社区的历史进程,并陪同他们一起抵制全球旅游观光业、影视娱乐业将他们塑造成茹毛饮血的“当代原始人”的虚假形象。与此相似,中国影视人类学者张海在研究有关摩梭人的影视作品时,同样痛感“这些类型的影片更多的是带有一种猎奇的心理和态度去审视、窥探摩梭人的婚姻文化,为的是满足他者的猎奇心理,制造不同的热点和噱头来创造经济效益,给摩梭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误解甚至带来伤害”。他因此前往云南丽江市泸沽湖摩梭人村落,拍摄了一部名为《格姆山下》的民族志影片:“少一分好奇,多一分尊重。在拍摄中尽可能多地偏向‘主位’的表达,通过影像记录,直观地呈现出现代摩梭人的内心想法,去更正外人对他们的诸多误读。”民族志电影以文化祛魅为价值导向,实现了对“营造奇观”“消费他者”的旅游观光影片的抵抗与修正,也谋求借助于影像的真实表达,构建更为平等、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族群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