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巨头Intel、AMD竞争三十余载:可否成为国产芯片发展借鉴?(18)

1.4 2006-2016:Intel 霸主地位无人撼动

Intel 提出 Tick-Tock 战略 , 即 2 年一次的工艺制程进步 , 正式基于这个策略 2006 年后 Intel 逆转了局面 。 Intel 在 2006 年发布 Core 2 , 采用的是 65nm 工艺 , 使得效能增长 40% , 同时功耗减少 40% 。 这让 AMD 的 Athlon 优势全无 , 性能上的竞争力重新回到Intel(直到今天) , 高端双核市场由 Intel 重新主导 。 虽然 AMD 发布了四核 Phenom , 但是因为性能不足 , 敌不过 Intel 。 同时 , 在 2006 年 AMD 以 54 亿美元收购显卡巨头 ATI , CPU 和显卡双双不给力使得 AMD 在 2007 年进入低迷 。

Core 2 在高端市场无人能敌 , AMD 主打异构运算向平台发力 。 GPU 的市场被 intel、ATI、NVIDIA瓜分 , 收购 ATI 后AMD拥有 CPU+芯片组+集显的产品线 , 可以和 Intel 抗争 。 但是 , 原本 NVIDIA 为 AMD CPU 提整合芯片组 , 因为 GPU 的竞争关系而成为敌人不再合作 。 原本 ATI 为 Intel 提供整合芯片组 , 也因为 CPU 的竞争关系而成为敌人 。 AMD 终于走过磨难时期 , 进入 45nm 时代 , 发布了新一代的 Phenom II 和 Athlon II , 开始走多核路线 。 虽然 Phenom II 和 Athlon II 性能不足以打败 Intel 的产品 , 但具有多核心、性价比、整合平台等优势 。 2011 年 , AMD 发布“推土机” , 核显部分异常强大 , 正是 Intel 的软肋 。 自此 , AMD 把重点放在 GPU 部分 , 强调异构运算 , 与 Intel 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 AMD 认为 GPU 拥有优异的计算能力 , 异构能大力提升 CPU 的性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