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色”简史:被色彩串联起来的那些产业密辛( 九 )

被色彩串联起来的那些产业密辛

某种程度上,了解了那些影响手机颜色的关键因素,也就明白了,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近20年手机市场的风云变幻。

1.材料工艺的影响。

从手机颜色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机身材质对于手机制造的重要程度。实际上,手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材料学的桎梏下起舞。从塑料(聚碳酸酯)到金属再到玻璃,材料的着色性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古早时期普遍采用的塑料材质,就呈现出了五彩斑斓但手感较差、散热性低的用户体验,现在,塑料机身也会被应用在一些低端的千元机身上。而玻璃机身则很容易出现易碎、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稀有色在厂商的营销策略中被放在了后面。金属机身虽然扛造,却容易引起电磁屏蔽,阻挡信号,也很容易掉色,正在变得越来越鸡肋。其他如竹木、陶瓷、皮革、橡胶等等也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为了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手机设计和工程部门不得不绞尽脑汁研究这些材料性能。比如初代 iPhone 也曾试图将铝合金与塑料拼接起来,提升机身的质感。HTC One的设计部门还努力将注塑天线控制在了 1.5mm 以内,解决金属机身会对 NFC 和信号发射产生干扰的问题。OPPO在机身镀了一层厚 15μm 的氧化膜来保证色彩牢固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