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廉价的快乐:泰国“催泪”广告的奥秘( 四 )

在观众随着小女孩一起热泪盈眶的同时,这时潘婷洗发水的广告语浮现了出来。这则广告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不仅仅是因为其创意突出,更是因为它设置了一个故事情境,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小女孩的喜怒哀乐之中。小女孩之前练习时有多无助多绝望,最后观众就有会有多感动。

这则广告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广告模式,在观看广告时观众对小女孩的“共情”,使得广告营造的感动在观众心中久久萦绕,连同着最后的潘婷广告语也变得令人印象深刻起来。

在广告的过程中给观众制造适当的“悲伤”更有利于观众铭记广告内容,甚至从审美的角度品味广告。

有人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泛娱乐化和消费异化使得“快乐”变得廉价,唯有“悲伤”让人铭记。饭圈中有“虐粉”一说,“虐粉”反而会让粉丝更团结。适当地“虐”一下观众,有时也会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微妙的尺度感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对文学作品最高的赞誉就在其能把握写作中的微妙的“尺度感”。广告的成功也体现在于对“尺度感”的把控。过犹不及,前段时间喜茶和杜蕾斯的跨界营销引发的争议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把握广告中的尺度,把创意变为了一场大型“性骚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