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院士的舆论喧嚣,和理性的院士评选机制( 三 )

创办了诺贝尔奖的诺贝尔本尊,“死亡商人”的别称是不是会成为舆论话题?

还有乔布斯,是不是也会被网友质疑产品“收肾”呢?

也正因为普通大众对于科学认知的片面,会造偏颇之论,所以无论国内外的“院士”评选,均由专业人士“操刀”。根据媒体报道,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何毓琦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答,美国选院士“只考虑学术水平和贡献”,并且全程保密。在国内,公布院士候选名单不仅是公众监督,实际上也是在“学术圈”外对于在各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一种认可和嘉奖。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公众实际上是不具备院士“投票权”。

院士候选名单,看中的是网友关注外的“贡献”

从相关报道来看,今年工程院主席团审定的有效提名人是531位,其中来自企业的提名人数是114位,同比2017年的90位,增加了24位。

而民意与名单中的“企业”候选人意见相左,实际上这个可以理解为:关注点不一样。用户对于专业领域的信息瓶颈,导致加入话题论战更多围绕其特殊身份及商业行为。而工程院对审定候选名单,则是更为理性的评估决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