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电商平台不该为“代吵架服务”设摊( 二 )

这种“商品”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处于一种微妙的临界点上。表面上看,代他人吵架或许只是在道德层面上违背了公序良俗,在部分电商平台宽松的审核标准下,这类“商品”可能浑水摸鱼;但挪到现实和常识的语境下,这种“专业代吵”大概率会发展到人身攻击甚至辱骂的地步,进而侵犯他人的权益,变成花式骚扰。

法律界人士表示,随意对他人进行辱骂,情节严重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同时,购买“代吵代骂”的人,也需要承担关联的责任。像那种将别人骂到“怀疑人生”的代吵代骂,也必然绕不开法律视角的审视。

销售和购买代吵代骂的当事人,一旦逾越法律界限,可能都得承担法律责任。那为销售代吵代骂设“摊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无事一身轻”?恐怕未必。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依法审核网售商品或服务,是电商平台最基本的责任。

那些明显违反法律的商品,自然要“红牌罚下”。对那些违反公序良俗进而有可能违法的商品,电商平台也要“亮出黄牌”,仔细甄别,别让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商品钻了空子。

近年来,在网上出现的“新职业”让人大开眼界,也远超出了“三百六十行”的指涉范畴。有需求就有商品,电商平台对各种脑洞大开的商品或服务持宽容态度,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不表示,就可以对游走在法律法规边缘的商品放松审核,对其中蕴藏的法律风险视而不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