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看“脸”的地方( 三 )

虹膜识别要实现应用并非易事。虹膜图像获取是虹膜识别的第一个关键步骤。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虹膜识别研究刚刚起步,那时国外不仅不提供用于算法研究的数据库,就连虹膜采集设备也不卖。

实验室从零开始,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际上的虹膜识别技术垄断,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角色的转变。如今,在虹膜图像获取方面,实验室实现了从单目到双目、由近及远以及从固定到移动状态的图像获取。与此同时,团队自主建设的CASIA虹膜图像数据库成为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虹膜图像数据库,有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个科研团队申请使用。

在完成基础研究的同时,实验室的虹膜识别技术也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去年,虹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驾驶员生物特征识别一体机”正式投产,将虹膜识别距离从40厘米拓展到了1.2米,仅需两秒钟即可完成身份确认。该设备的核心技术与团队正是来自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虹膜识别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生物认证技术,具有高安全性,可用于安防、国防、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北京为主的虹膜研发和生产聚集地。”虹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侯广琦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