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时代的文学脊梁(逐梦70年)( 三 )

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所以佳作连连,精品甚多,是因为我们有一批进城不离乡、心系农村的优秀作家。新中国成立后,已在北京工作的赵树理,从1951年起,每年抽出半年多时间回到晋东南家乡一带,深入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现状,这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他相继写出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实干家潘永福》等堪称经典的作品。“山药蛋派”领军人物马烽,所以接连写出《韩梅梅》《三年早知道》等反映农村新人物与农家新生活的作品,也盖因他“骑上自行车,带着行李卷儿,走到哪里住到哪里,饲养房、土窑洞、工棚、破庙都住过;农民不把他当作家、当外人看待,亲切地称他‘老马’。”他和“山药蛋派”作家们都是从人民生活里“泡”出来的。

写作基于生活的必要,生活对于创作的馈赠,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柳青扎根皇甫村创作出《创业史》。在皇甫村的十四年,柳青实现从立场到情感的全面转变。《创业史》是在写他人还是在写自己,是在写农民生计还是在写自我命运,已经水乳交融得难解难分了——“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这是柳青发人深省的经验之谈。

高远追求的目标设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