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时代的文学脊梁(逐梦70年)( 五 )

个人与时代的有机结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立足时代、认识时代、表现时代,既是一个作家应具有的常识性认识,也是一般人不易做到和做好的课题。经典作品的作家们,正是在这一重要问题上,以他们把自我融入时代的实践和创作成果,做出出色回答,给我们提供很好示范。

赵树理的小说,看上去多是家长里短,满含泥土气息,实则由婚姻与家事、乡俗与民情等日常事象,细致描绘社会变革给农民带来的心理悸动与精神变动,反映时代气息在普通农民身上的投射,表现农民在生活形态与精神状态上的与时俱进,因此被视为“十七年”农村生活历时性发展变化的文学缩影。

柳青对时代变迁引起的农村新变,极为敏感也极有兴趣。他不断“下放”自己,就是为了近距离观察社会主义农村形成过程,深入捕捉农民群众面对新生活的心理接受过程以及走向新生活的精神风貌。一部《创业史》,也确实写出时代脚步在蛤蟆滩激起的回响与涟漪,记录农民兄弟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进步与蜕变,从农村和农民角度为时代生活与精神描形立像,作了名副其实的时代“书记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