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远古的那些动物经历了什么才能形成化石?( 四 )

陆生动物的理想埋葬地是湖泊、沼泽、河漫滩、洞穴等 , 这些地方往往是陆生动物的聚居地 。 动物觅食饮水来到淤泥或流沙地带 , 失足沉陷 , 新的沉积物不断掩来 , 动物尸体被迅速掩埋 。 距今1 亿多年或6500 万年前 , 我国的山东东部、四川盆地、云南东北部等地区是持续沉降的大盆地 , 其中有好些湖泊 , 气候炎热 , 水草繁茂 , 成为草食性恐龙喜欢聚居的地方 。 后来 , 地壳发生变动 , 自然条件改变 , 恐龙覆灭 。 恐龙的遗体被掩埋在水底 , 又被盆地周围的沉积物不断覆盖 。 所以 , 这些地区是我国出产恐龙化石最丰富的地区 。

硬体的优越性

形成化石的第三个条件是生物本身的特点 。 当被掩埋的生物遗体在地层内受到氧化和热力、压力等的综合作用时 , 有机体就会迅速分解、腐烂 , 最终挥发 。 所以 , 通常很难见到动物的肌肉、毛发、皮肤等软组织形成的化石 , 而绝大多数化石都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 , 诸如介壳、骨骼、牙齿、角、树干、孢子、花粉等 , 其中有些含有相当分量的无机物质 , 不但不易腐烂分解 , 反而容易和外界的矿物质起交替作用 , 从而加固其构造 。 所以 , 常见的化石实际上指的是生物体的硬质部分的化石 。 早期出现的低级生物 , 一般不具硬质部分 , 纵然它们有亿万遗体 , 最终只有极少数成为化石保存下来 。 后期出现的高等生物 , 大多具有硬质部分 , 保存为化石的机会自然比较多 。 比如 , 我们所熟悉的恐龙化石 , 多是它们的骨骼;象类化石 , 多是它们的牙齿和骨骼;河蚌化石 , 多是它们的介壳;三叶虫化石 , 多是它们的甲壳 。

推荐阅读